文学入菜是什麽滋味?位於台中文学馆内的「栎舍文学餐厅」今(14)日正式开张,结合文学馆特色,以在地文学大家杨逵、陈千武为题设计餐点,另规划举办作家厨房、作家午茶、文学沙龙、文学跨界等
文学入菜是什麽滋味?位於台中文学馆内的「栎舍文学餐厅」今(14)日正式开张,结合文学馆特色,以在地文学大家杨逵、陈千武为题设计餐点,另规划举办作家厨房、作家午茶、文学沙龙、文学跨界等活动,首场邀请台中在地作家廖玉蕙来烹煮家常菜,与民众分享她对台中文学发展的期待。
「栎舍文学餐厅」於今日上午10时办理开幕记者会,文化局局长王志诚、作家廖玉蕙以及台中文学馆的建筑师谢文泰出席这场盛会,在开幕记者会当中,特别邀请第四届台中文学奖「文学贡献奖」得主廖玉蕙,烹煮一道与她当年出版第一本书之前有深刻记忆连结的「肉香芋泥」。
台中市政府文化局长王志诚说,栎舍文学餐厅可以说是台中文学馆的最後一哩路,过去一年当中,文学馆举办许多精采讲座及展览,而一个馆舍的委外经营,最怕的就是所托非人,栎舍文学餐厅经营团队是对在地文学充满高度热情,设计的陈千武文学套餐、杨逵的野菜咸派及日常散文汤定食都有与文学文本有深刻连结,可见对文学餐饮的用心。
作家廖玉蕙则表示,身为台中的女儿、也是台中的媳妇,她很关注台中文化发展,试营运期就已来试过菜色,很开心从餐饮设计到价格都很平民化,做到「让文学走入日常、让日常成为文学」,而民以食为天,饮食原本就是重要的人生大事,「与文学的结合更是一件有趣的事!」
栎舍文学餐厅总监繁运隆表示,栎舍文学餐厅以形塑「当文学进入日常,让日常成为文学」为核心,「栎舍」之名源於日治时期台湾三大诗社之一的「栎社」,诗人们除了吟诗作对、热心参与公共事务外,更是热衷於各种精致生活的生活家,带动了台中文化风潮,台中因而有「文化城」美名。「栎舍」期盼能传承这样的精神,让文学日常丰富每位客人的唇齿之间,而在试营运期间,因为来访客人都不断地要求,所以周五、周六延长营运时间到晚上九点,让大家也可感受到台中文学馆夜间迷人的氛围。
「栎舍」8月试营运,9月14日正式开幕。繁运隆指出,餐厅将文学入菜,推出「陈千武文学套餐」及「杨逵的野菜咸派」。陈千武毕业於台中一中,1942年以台湾志愿兵的身分入伍,成为他创作的重要命题,「栎舍」以印尼姜黄饭表现陈千武的太平洋战火经验,姜黄是印尼女人生产必吃料理,点出陈千武作品中恒常的生死叩问,而金色则如陈千武的鲜明性格。
「陈千武文学套餐」主菜梅干蒸肉卷,结合义式料理Braciole肉卷的作法和本土内馅,传达陈千武这「跨越语言的一代」:不同文化共存共荣、却也经常受到族群身分的綑绑;烹调肉卷时须槌拍肉料,放上食材,卷起肉片,紮牢棉线再油煎,肉片从垫底的下层跃为包容一切的表层。而木舟样貌的肉卷,形似向外驶出的船,象徵中学的陈千武瞒着家人赴日、青年的他非志愿参战、中年以後创立《笠诗社》,突破戒严的封闭环境,将台湾现代诗送往日本及韩国。套餐以陈千武最爱的红豆汤收尾,带品尝者体会他儿童般率真的本性。
繁运隆表示,杨逵定居台中50年,自1920年代末积极参与「台湾文化协会」和「台湾农民组合」。当时的台中是文化运动的核心场域,杨逵开辟的「首阳农园」启蒙了无数人,「野菜宴」即诞生於此。青年们到农园畅聊艺文及时局,排练戏剧,肚子饿了,杨逵的妻子叶陶进园采摘野菜,熬煮成粥;容器不足,杨逵则把花盆洞口糊上,清洗乾净,替代碗碟。「杨逵的野菜咸派」意喻野地特有的韧性及生命力,述说耕耘的甘苦、偕行的情意。
除了餐点,「栎舍」也举办作家厨房、作家午茶、文学沙龙、文学跨界等活动。9月14日首场邀请第四届台中文学奖「文学贡献奖」得主廖玉蕙烹煮家常菜,诗人许悔之则透过特选的咖啡豆,谈他的最新诗集《我的强迫症》,小展区则展出诗人的手稿、墨迹、笔记。每个周末,栎舍也会有茶道课、花道课,及延续栎社诗人的观月会、啖荔会。
繁运隆说,栎舍文学餐厅期盼提供给大众吃一顿饭、听一个故事的味蕾旅行,也期盼给台中文学家一个温暖舒适的活动场域,为台中城留下更丰富的文学面貌。
图:台中市文化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