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:罪犯「可教化」 先思考如何量刑

2017-05-14 19:08:58 奇闻趣事 上百度搜索“每刻娱乐”就能找到这啦!
当前位置:每刻娱乐>奇闻趣事 >

【台湾醒报记者党一馨台北报导】罪犯「可教化」问题最近再度成议论话题,台北市立联合医院院长杨添围14日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:「与其争论死刑存废,我们应先讨论『死刑如何量刑』。」他说,从精

龚男9日在法警戒护下聆听宣判。(photo by网路截图)

【台湾醒报记者党一馨台北报导】罪犯「可教化」问题最近再度成议论话题,台北市立联合医院院长杨添围14日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:「与其争论死刑存废,我们应先讨论『死刑如何量刑』。」他说,从精神医学观点判死与否有两个考量:「是不是有一些东西不该归责於他?是不是有一些东西应该归责於他?」

2015年龚男潜入北投区文化国小,随机杀害8岁刘姓女童,震惊社会,一审时认定龚男患有思觉失调症,二审认定龚男接受医疗,还是有回归社会的可能,9日遂依成人故意对儿童犯杀人罪,判决无期徒刑。

判决一出,社会譁然,台北市立联合医院院长杨添围14日受访时表示,「可教化」这个概念在台湾精神医学其实尚未有共识,杨说:「与其争论死刑存废,我们应先讨论:『死刑如何量刑』。」从精神医学观点,判死与否有两个考量:「是不是有一些东西不该归责於他?是不是有一些东西应该归责於他?法律上的用语叫作『减轻因子』、『加重因子』,台湾目前对此蛮少理性讨论。」

若从医学伦理角度,几起重大事件的加害者都不算年长,郑捷才20出头,翁景玉才30几,「就医学伦理考量,一个青壮年,在没有尝试的情况下,我们没有办法获知他可教化与否。」、「之前是不是累犯,也会是一个判断的标准。」

杨添围指出,严重的精神疾病像思觉失调、躁症、妄想,这些疾病较非社会心理造成,生理因素主宰较大,「为什麽需要讨论减刑或无罪与否,来自一个思考:『他们不是自己招致来的』,疾病对他们来讲已经是很大的处罚,所以我们会思考用『治疗』代替处罚。」

相较於忧郁症,社会大众对思觉失调症的理解与容忍较少,杨添围提到几起重大社会事件发生後,精神科医师深切体会,病人较常和家属争执,家属亦较常误读病人的情绪表现,「病人觉得好像作为一个人的七情六慾都不该存在,家属也可能觉得先不要让病人出去。」,这与精神医疗期待病人融入社区背道而驰,「他们如何存活在这个社区里面,一直是个结构性的问题。」

文章地址
该文章内容发布于每刻娱乐网(WwW.meikebi.CoM)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,谢谢您的配合!
相关文章
返回顶部